“停車難”向來是民生問題的關注焦點之一。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從未間斷過對緩解“停車難”現象的努力。必須承認的是,從城市狹窄街道到老舊小區“見縫插針”地修建停車設施、從停車費調整到寫字樓與小區用車錯峰停車等,一系列政策均在緩解“停車難”上發揮著作用。但不可否認,“停車難”現象依舊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斷面臨的問題,也是未來政策進一步解決的重點領域。
7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多個重磅信號。其中,“城市停車場”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首次被提及。坊間輿論認為,隨著政治局會議的定調,以智慧停車為主要方向的城市停車場建設,將成為前景可觀的消費投資新支點。而長期困擾民眾的“停車難”問題,也將在這一輪如火如荼的“新基建”中逐步得到解決。
機動車保有量激增反映停車需求巨大
談及城市“停車難”的原因,學者普遍將其一分為二加以看待。一方面是老舊城區“停車難”,原本就因未對停車設施加以考量,加之停車需求巨大,出現占道停車亂象頻生的問題,這就需要從立體停車等技術手段著手,向立體空間要停車位;另一方面,是新規劃的社區停車位規劃不足,同樣衍生了占道停車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占道停車,意味著不規范的靜態交通對動態交通運行造成阻礙,勢必給交通安全帶來隱憂。
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2.5億輛;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的城市共有66個,北京、成都汽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中國城市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0.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1∶1.3。
可見,這背后的巨大缺口,實際上正是“補短板”的空間所在。早在2018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表示要“確保把有限的資金投向能夠增加有效供給、補齊發展短板的領域,推動高質量發展”。在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基建”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及城市停車場,就是對之前“補短板+新基建”思路的細化和完善。
不難理解,一旦“補短板+新基建”在緩解“停車難”領域“開花”,不僅會結出治理“停車難”的“果”,同時也會帶來激活投資、促進投資的“果”,可謂一舉多得。據業內測算,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停車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發達國家停車場的市場規模基本占到整個GDP接近1%的水平,如果這樣推算,中國可能蘊含著萬億級的市場待挖掘。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就是解決停車場使用效率問題。據ETCP智慧停車產業研究院介紹,北、上、廣、深停車場泊位空置率達到44.6%,而全國城市超九成車位的使用率小于50%。一邊是“停車難”,一邊卻是“沒車停”,這正是停車信息不通暢造成的車位使用率低下。對此,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智慧停車正在成為提升停車場使用效率的有力抓手。
“立體車位+智慧停車”或成重要突破口
在緩解城市“停車難”的努力上,近年來,在城市各處不斷出現的立體停車樓、小區立體停車位以及藏身于胡同等狹窄街道的立體停車設施正成為有關部門緩解“停車難”努力的見證。與此同時,鼓勵錯時停車、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差別化收取停車費用等做法也在近年來成為民眾早已接受與認可的政策舉措。
此外,近年來,風生水起的智慧停車也早已改變了人們對傳統停車的印象。諸如路側停車的視頻樁與在線繳費、ETCP等智能停車已然改變了傳統停車管理模式,在提升停車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便利性。專家表示,其背后正是因為受到了市場需求的驅動,才能在短時間內涌現出一批智慧停車企業。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助力之下,停車產業或將迎來整體性變革。